【杜鹃啼血怨哀鸣的典故】“杜鹃啼血怨哀鸣”是一句出自古代诗词的表达,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、哀怨的情绪。这一典故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——杜鹃(也称子规)。它不仅是一种鸟类,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象征。
在古代文人笔下,杜鹃常被赋予悲情色彩,其叫声凄厉,仿佛在诉说人间的哀愁与离别。据传,杜鹃是古蜀国望帝的化身,因国家灭亡而化为鸟,日夜啼叫,直至口中滴血,因此有“杜鹃啼血”的说法。这种传说赋予了杜鹃以忠贞、哀怨的象征意义,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。
“杜鹃啼血怨哀鸣”这一典故源自古代传说,讲述了古蜀国望帝因国破家亡而化为杜鹃鸟,终日哀鸣、啼血的故事。该典故常用于表达深切的悲痛、思念与无奈之情,广泛出现在诗词、戏曲等文学作品中,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色彩。
典故内容一览表: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杜鹃啼血怨哀鸣 |
出处 | 古代传说,多见于诗词与神话记载 |
主体人物 | 古蜀国望帝(或称杜宇) |
故事背景 | 国家灭亡,望帝化为杜鹃鸟 |
鸟类象征 | 哀怨、忠贞、悲痛 |
情感表达 | 离别之痛、亡国之恨、思乡之情 |
文学应用 | 常见于唐诗宋词,如李白、李商隐等诗人作品 |
现代引申义 | 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|
相关诗句 | 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”(李商隐《锦瑟》) |
通过了解“杜鹃啼血怨哀鸣”的典故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,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与细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