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屡见不鲜的鲜指什么意思】“屡见不鲜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种现象或事情经常出现,让人不再感到新奇。但很多人对其中“鲜”字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,容易产生误解。本文将从字义、语境和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屡见不鲜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……吾与点也。”后来被引申为“经常看见,不觉得新鲜”。这里的“鲜”并非指“新鲜”的意思,而是“少”或“罕见”的意思。
具体来说:
- 屡见:多次见到。
- 不鲜:不稀奇,不少见。
因此,“屡见不鲜”整体意思是:经常看到,已经不再觉得稀奇。
常见误用:有人误以为“鲜”是“新鲜”,从而理解成“经常看到新鲜的事物”,这显然是错误的。
二、表格对比
成语 | 字面解释 | 实际含义 | 常见误用 | 正确理解 |
屡见不鲜 | 多次见到,不新鲜 | 经常看到,不再稀奇 | 认为“鲜”是“新鲜” | “鲜”在此处表示“少”或“不稀奇”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新闻报道中
- “这种违法行为在一些地区屡见不鲜。”
→ 意思是该行为频繁出现,已成常态。
2. 日常生活中
- “网络上的谣言屡见不鲜。”
→ 表示谣言很多,大家已经习以为常。
3. 学术写作中
- “社会问题屡见不鲜,亟需关注。”
→ 强调问题频发,需要重视。
四、拓展知识
“鲜”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,如:
- 新鲜(如“鲜鱼”);
- 少(如“鲜为人知”);
- 独特(如“鲜有”)。
但在“屡见不鲜”这个成语中,它取的是“少”或“不稀奇”的意思,属于文言用法。
五、结语
“屡见不鲜”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成语,尤其在描述某些普遍现象时非常贴切。理解其准确含义有助于避免误用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。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