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振聋发聩意思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启发性,能够唤醒那些处于麻木、迟钝状态的人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声音大得足以让耳聋的人也能听见,进而引发深思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振聋发聩 |
拼音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
出处 | 《文心雕龙·论说》:“振聋发聩,警世醒人。” |
本义 | 声音大得使耳聋的人都能听见,比喻言论或行动有强烈的震撼力 |
引申义 | 指具有深刻思想或强烈影响力的言论、行为,能让人幡然醒悟 |
二、使用场景
“振聋发聩”多用于描述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言论、文章或事件,尤其是那些能够打破人们思维定式、激发反思的内容。例如:
- 政治演讲中提出改革主张
- 文学作品揭露社会问题
- 媒体曝光重大丑闻
这类内容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共鸣,甚至推动社会变革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震耳欲聋、惊心动魄、醍醐灌顶 |
反义词 | 轻描淡写、无关痛痒、毫无反响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适用对象:适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,不宜用于日常口语。
2. 情感色彩:带有褒义,强调正面影响力。
3. 搭配使用:常与“言论”、“观点”、“事件”等搭配使用,如“他的发言振聋发聩”。
五、总结
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富有力量感的成语,不仅在语言上具有冲击力,在思想上也具有启发性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有价值的声音,往往不是平庸的,而是能够触动人心、唤醒沉睡意识的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样的“振聋发聩”显得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