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旱菑的意思是什么】2、旱菑的意思是什么
在古代汉语中,“旱菑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,常出现在古籍或文言文中。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含义,我们从字义、出处和现代解释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旱菑”由“旱”与“菑”两个字组成,其中:
- “旱”:指干旱、缺水,是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。
- “菑”:本义为田地被毁,引申为灾祸、灾难,也可作动词,意为破坏、毁灭。
因此,“旱菑”合起来,指的是因干旱而导致的农田受灾、农作物歉收的现象,也可引申为因干旱造成的灾害。
在古代文献中,“旱菑”常用于描述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,体现出古人对天灾人祸的关注与记录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旱菑 |
拼音 | hàn zī |
字义解析 | “旱”指干旱;“菑”指灾祸、破坏。合起来指因干旱导致的农田受损或丰收受挫。 |
出处示例 | 《尚书·洪范》:“庶民惟星,星有好风,星有好雨。日月之行,则有冬夏。星辰之行,有好风,有好雨。日月之光,有明有晦。四时之序,有寒有暑。水火金木土,五行之性,各有常度。庶民惟星,星有好风,星有好雨。曰:‘我不能正,我不能正。’”(注:虽未直接出现“旱菑”,但可推知古代对旱灾的重视) |
现代解释 | 因干旱引起的农业灾害,如庄稼枯死、收成减少等。 |
文化背景 | 古代以农为本,旱灾是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,常被纳入天人感应体系中。 |
相关词汇 | 旱灾、旱荒、旱年、旱象 |
三、结语
“旱菑”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术语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。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。了解这一词汇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及古代社会的生存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