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太上感应篇原文】《太上感应篇》是道教经典之一,相传为老子所著,但实际成书时间较晚,大约在宋代。该篇以劝善惩恶为主旨,强调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”,提倡积德行善、远离恶行,是道教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。
一、
《太上感应篇》全文约1200余字,分为多个段落,每段讲述不同的善恶行为及其对应的因果报应。其核心思想是:人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命运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天地鬼神皆能明察。文章通过列举各种善行与恶行,引导人们修身养性,积德修福。
全篇结构清晰,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,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引用。
二、主要善恶行为对照表
善行 | 恶行 |
不杀生 | 杀害生命 |
不偷盗 | 偷窃财物 |
不邪淫 | 行邪淫之事 |
不妄语 | 说谎骗人 |
不两舌 | 造谣生事 |
不恶口 | 出言伤人 |
不绮语 | 轻浮言语 |
不贪欲 | 贪图财色 |
不嗔恚 | 易怒暴躁 |
不愚痴 | 愚昧无知 |
敬天爱人 | 忘恩负义 |
修善积德 | 作恶多端 |
守信重诺 | 背信弃义 |
尊师重道 | 亵渎圣贤 |
慈悲为怀 | 冷酷无情 |
三、结语
《太上感应篇》虽为古代典籍,但其倡导的道德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身言行,注重内在修养,追求心灵的纯净与善良。无论是个人修养,还是社会风气,都离不开这样的道德指引。
通过学习和践行《太上感应篇》的思想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善恶因果,提升自我品德,走向更加和谐的人生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