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万事成蹉跎的上一句】一、
“万事成蹉跎”是一句常见的古语,常用来形容事情因拖延或不作为而最终失败或未能成功。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示孟郊》,原句为:“欲将心事付瑶琴,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?万事成蹉跎。”
然而,实际上,“万事成蹉跎”并非出自同一首诗,而是后人根据诗句演变而来的一种说法。在文学和日常使用中,人们常将“万事成蹉跎”与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等劝学类诗句联系在一起,表达对时间流逝、事业无成的感慨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万事成蹉跎”的出处及其相关句子,以下以表格形式整理相关
二、表格展示
序号 | 原文句子 | 出处 | 作者 | 含义说明 |
1 | 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 | 《长歌行》 | 汉乐府 | 青年时期不努力,到老只能悲伤 |
2 | 欲将心事付瑶琴,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 | 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 | 苏轼 | 心事无人理解,孤独无奈 |
3 | 万事成蹉跎 | 网络流传/民间说法 | 无明确出处 | 形容事情因拖延而失败 |
4 | 行路难!行路难!多歧路,今安在? | 《行路难》 | 李白 | 表达人生道路艰难、前途未卜 |
5 | 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 | 《满江红》 | 岳飞 | 劝诫珍惜时间,不要虚度青春 |
三、延伸说明
虽然“万事成蹉跎”并非出自经典古诗,但它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引用,尤其是在鼓励人们把握时间、积极行动时。它与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、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”等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在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,避免因懈怠而导致遗憾。
此外,在文学创作中,类似的表达也常见于诗词、散文、小说中,用以渲染人物内心的惆怅与悔恨。例如,一些历史小说中,主人公因年轻时放纵而晚年落魄,常会用“万事成蹉跎”来形容其命运。
四、结语
“万事成蹉跎”虽非出自某一首具体诗作,但其所传达的哲理却深入人心。它提醒我们:人生短暂,若不及时努力,终将一事无成。因此,无论身处何境,都应珍惜光阴,奋发图强,避免“万事成蹉跎”的结局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古语或诗句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