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壁上观什么意思】“壁上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,采取旁观、不参与的态度。这个词语最早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用来描述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、不表态、不行动的人。
一、
“壁上观”字面意思是“站在墙边观看”,引申为对事情漠不关心或置身事外的态度。它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关键问题上不表态、不作为的人,尤其在政治、社会事件中使用较多。
该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,表示一种消极、被动的行为方式。在现代语境中,“壁上观”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冲突或决策时选择观望、不介入的策略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壁上观 |
拼音 | bì shàng guān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字面意思 | 站在墙边观看 |
引申含义 | 对事情漠不关心、不参与、不表态 |
使用场景 | 政治、社会事件、人际关系等 |
褒贬色彩 | 贬义 |
近义词 | 观望、袖手旁观、置身事外 |
反义词 | 积极参与、主动介入、挺身而出 |
现代用法 | 形容在关键时刻选择不作为、不表态 |
典型例子 | 在公司内部矛盾中,有人选择不表态,被称为“壁上观”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壁上观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背后反映了人们对责任、立场和态度的不同看法。在某些情况下,选择“壁上观”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或避免卷入纷争;但在需要行动和担当的时候,这种态度往往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因此,在实际生活中,是否“壁上观”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,既要避免盲目介入,也要避免完全置身事外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