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失之交臂出自哪里】“失之交臂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情虽然近在咫尺,却因为某种原因未能成功。那么,“失之交臂”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呢?以下是对这一成语来源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成语出处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失之交臂 |
出处 | 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 |
原文 | “韩信曰:‘臣闻其将,屠者子,贾竖儿,不足与图大事。’……信曰:‘吾今为将军,愿以三寸之舌,往说楚王,使彼不战而降。’……遂遣人谓楚王曰:‘汉王欲得天下,非君不可。’楚王曰:‘吾已许之,奈何又反?’信曰:‘吾所以为君计者,非为汉也,乃为天下耳。’楚王曰:‘然则吾当归汉。’信曰:‘若果尔,则吾可去矣。’楚王曰:‘汝去,吾亦去。’信曰:‘吾已失之交臂,岂可再失?’ |
现代含义 | 指错失良机或错过机会,虽近在咫尺却未能把握 |
二、成语详解
“失之交臂”最早见于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,是韩信与楚王之间的一段对话。原文中,韩信说:“吾已失之交臂,岂可再失?”意思是说,他已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机会,不能再失去第二次。这里的“交臂”指的是两人擦肩而过、互相接触的手臂,象征着近距离的错过。
后来,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,用来形容人们在关键时刻因犹豫、判断失误或其他原因,导致本可以抓住的机会最终落空。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- 例句1:这次比赛他本来有机会夺冠,但因为失误,最终失之交臂。
- 例句2:他们两人虽然相识多年,却始终失之交臂,未能成为朋友。
- 例句3:公司这次收购计划眼看就要成功,却因政策变化失之交臂。
四、总结
“失之交臂”这一成语源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,原意是指错失良机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,广泛用于描述因各种原因未能抓住机会的情景。它不仅具有历史渊源,也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表达意义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失之交臂”不仅是一个简洁有力的成语,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了解它的出处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