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轻如鸿毛出自何处】“轻如鸿毛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事物非常轻微、不重要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来比喻某些行为或事物的分量极轻,甚至可以忽略不计。那么,“轻如鸿毛”究竟出自何处?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出处
“轻如鸿毛”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原文为:
> “夫秦王有虎狼之心,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,天下皆叛之。今沛公先破秦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,封闭宫室,还军霸上,以待大王来。故遣将守关者,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。劳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赏,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,此亡秦之续耳。窃为大王不取也!”
> 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出现“轻如鸿毛”,但其中“秋毫不敢有所近”意指极为轻微、不贪图任何利益,后世引申为“轻如鸿毛”。
另外,在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中也有类似表达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这句话更明确地使用了“轻于鸿毛”的说法,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经典语句。
二、含义
“轻如鸿毛”字面意思是“比鸿毛还要轻”,引申为:
- 形容事物极其轻微、不重要;
- 比喻人的生命或价值微不足道;
- 常用于强调某事无关紧要或某人无足轻重。
三、用法
- 书面语:多用于文章、演讲中,表达对某种现象或人物的评价。
- 口语:较少使用,但在正式场合仍可见到。
四、相关名言对比
成语 | 出处 | 含义 | 对比意义 |
轻如鸿毛 | 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 | 形容事物极轻、不重要 | 与“重于泰山”形成鲜明对比 |
重于泰山 | 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 | 形容事物极重、意义重大 | 强调人生价值和责任的重要性 |
秋毫不犯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 指对百姓毫无侵扰,极其谨慎 | 与“轻如鸿毛”有相似的谦逊意味 |
五、总结
“轻如鸿毛”最早可追溯至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,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事物极其轻微、不重要。这一成语常与“重于泰山”相对照,用于强调事物的轻重差异。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,“轻如鸿毛”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,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、价值和责任的深刻思考。
原创内容说明: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和常见用法进行整理,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结构,力求语言自然流畅,信息准确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