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于是人也】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原文为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上天如果要将重大责任赋予某个人,必定会先让他经历种种磨难,以锻炼他的意志和能力。
然而,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另一种说法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,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很多人开始质疑,到底是“斯人”还是“于是人”?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版本?
为了厘清这一问题,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,并总结出结论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正确版本
根据《孟子》的原文及历代典籍的记载,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是原始版本。其中,“斯”意为“这”,指代前文提到的那个人;“是”则表示“此”,用于强调某种状态或身份。
在古汉语中,“斯”和“是”虽然都有“这”的意思,但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细微差别:
词语 | 含义 | 用法 | 示例 |
斯 | 这,这个 | 指代具体的人或事物 |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|
是 | 这,这样 | 强调某种状态或关系 | 是人也 |
因此,在《孟子》原文中,“斯人”更符合上下文逻辑,表示“这个人”。
二、常见误解来源
1. 网络传播误传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许多文章、短视频等传播内容中,错误地将“斯人”写成了“于是人”,导致大众对原句产生混淆。
2. 语音输入错误
在语音识别过程中,因发音相似,“斯”和“是”容易被误听为“是”,从而造成文字上的错误。
3. 文化误读与娱乐化表达
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,故意使用“于是人也”来制造话题,甚至将其作为“反向解读”的噱头。
三、学术界观点
多数古代文学研究者和语言学家认为:
- “斯人”是《孟子》的原始表述;
- “于是人也”可能是后人误传或误改;
- 在正式文献、学术论文中,应以“斯人”为准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正确版本 |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|
错误版本 | 天将降大任于于是人也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下》 |
“斯”的含义 | 这,这个(指代特定的人) |
“是”的含义 | 这样,此(强调状态) |
误传原因 | 网络传播、语音输入、娱乐化表达 |
学术共识 | 应采用“斯人”作为标准版本 |
五、结语
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不仅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名言,更是传统文化中关于成长与责任的重要表达。虽然“于是人也”的说法在网络上传播广泛,但从语言学和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,“斯人”才是正确的版本。
我们在引用经典时,应当尊重原意,避免因误传而误导他人。了解并传承真正的文化内涵,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