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曲高和寡的意思解释】“曲高和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艺术或言论等高雅、深奥,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。这个成语源自《对楚王问》,原意是说曲调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就少,比喻知音难觅,也指作品或观点过于高深,受众有限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曲高和寡 |
拼音 | qǔ gāo hé guǎ |
出处 | 《对楚王问》(战国·宋玉) |
原意 | 曲调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少 |
引申义 | 作品或观点高深,难以被大众理解;知音难觅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文学、艺术、政治等领域,形容高雅内容的局限性 |
近义词 | 曲高寡和、阳春白雪、孤芳自赏 |
反义词 | 通俗易懂、雅俗共赏、广受欢迎 |
二、成语解析
“曲高和寡”中的“曲”指的是曲调、歌曲;“高”表示高雅、高难度;“和”是应和、跟随;“寡”则是少。整句的意思是:曲调越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。这不仅是对音乐的描述,更引申为对思想、艺术、文化等领域的评价。
在文学中,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诗人、作家的作品过于深奥,难以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。在政治上,则可能用来形容某些政策或言论脱离群众,缺乏支持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,语言优美,但因“曲高和寡”,真正能欣赏的人不多。
2. 艺术创作不应一味追求高雅,否则容易陷入“曲高和寡”的困境。
3. 在演讲中,若内容太过晦涩,听众很难跟上节奏,最终也会导致“曲高和寡”。
四、延伸思考
“曲高和寡”虽有贬义,但也提醒我们,在表达和创作时,要兼顾深度与广度。真正的艺术或思想,应该既有高度,也能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。否则,即使再高明,也可能失去传播的意义。
通过了解“曲高和寡”的含义与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与艺术的多样性,也能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