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泻千里意思】“一泻千里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水流迅速、气势磅礴,也比喻事情发展迅速或情绪高涨。这个成语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较为常见,但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一泻千里 |
拼音 | yī xiè qiān lǐ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;若为国家,一泻千里。” |
基本含义 | 形容水流急速,也比喻事情发展迅速或情绪高涨 |
引申义 | 可引申为局势失控、事物发展不可收拾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口语中常用,多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情感状态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一泻千里”字面意思是“像河水一样一泻而下,直奔千里之外”。最初用来形容江河的水势浩大、奔腾不息。后来,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的速度快、势头强,比如一个人的情绪、事业的发展、甚至是一种趋势。
例如:
- “他的成绩一泻千里,很快就超过了所有人。”(比喻进步迅速)
- “感情一旦破裂,就一泻千里,难以挽回。”(比喻事情失控)
需要注意的是,“一泻千里”虽然有积极的一面,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负面含义,如“局势一泻千里”,表示情况恶化、难以控制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辨析
错误用法 | 正确用法 | 说明 |
“他的一泻千里让人措手不及。” | “他的情绪一泻千里让人措手不及。” | “一泻千里”不能单独修饰“人”,需搭配主语或动作 |
“这个方案一泻千里地实施了。” | “这个方案迅速地实施了。” | “一泻千里”多用于形容水势或情绪,不宜直接用于行动过程 |
“他的思路一泻千里,毫无逻辑。” | “他的思路混乱,没有条理。” | “一泻千里”偏正面,不适合用于批评逻辑性差的情况 |
四、总结
“一泻千里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既可用于自然景象的描写,也可用于抽象事物的表达。理解其含义时,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褒义还是贬义。在写作和口语中,合理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但也要注意避免误用。
通过表格形式对“一泻千里”的含义、出处、用法等进行归纳,有助于更清晰地掌握这一成语的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