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一丘之貉说的什么动物】“一丘之貉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彼此之间没有本质区别,都是同一类人或事物。但很多人对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具体含义并不清楚,特别是其中提到的“貉”到底是什么动物,更是容易产生疑问。
本文将从成语的出处、含义以及“貉”的真实身份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“一丘之貉”的基本解释
“一丘之貉”出自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一丘之貉,一鼠之穴。”意思是:同一个山丘里的貉,同一个洞穴里的老鼠,比喻彼此同类,没有差别。后来引申为贬义词,形容一群坏人或行为相似的人。
二、“貉”是什么动物?
“貉”是一种生活在亚洲东部的哺乳动物,外形类似狐狸,但体型较小,毛色多为棕褐色或灰褐色,尾巴较短。它们属于犬科动物,主要分布在中国、日本、朝鲜等地。
在古代,“貉”常被当作一种野兽来称呼,有时也用于比喻狡猾、奸诈之人。因此,“一丘之貉”中的“貉”并非指某一种特定动物,而是泛指与“鼠”一样处于低等地位、行为不端的生物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一丘之貉 |
出处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 |
原意 | 同一个山丘里的貉,比喻同类,无差别 |
引申义 | 贬义,形容一群坏人或行为相似的人 |
“貉”的含义 | 一种小型犬科动物,外形似狐,常被视为狡猾、卑微的象征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批评某些人或群体,强调其相似性或劣质性 |
现代用法 | 仍常用作比喻,强调“同类无差别”,带有讽刺意味 |
四、结语
“一丘之貉”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,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观察与思考。通过了解“貉”这一动物的背景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内涵。在日常生活中,使用该成语时应谨慎,避免因误用而造成误解。